國土計畫法(簡稱國土法)預計於 2025 年 4 月正式施行,這項新法規引發的討論逐漸升溫。不動產估價師陳碧源擔憂,法規帶來的土地使用規則變化,恐讓全台掀起新一波的「種房潮」;內政部澄清,國土法的核心在於促進土地合理利用與永續發展,對部分誤解予以澄清。
農業權與農業發展權的爭議,近期在台灣掀起廣泛討論。雲林縣政府大力倡議農業權入法,強調此舉是為保障農民利益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。然而,內政部對此堅持反對,認為農業權與農業發展權的概念截然不同,農業權的入法恐將引發土地投機與農地水泥化等嚴重後果。這場中央與地方的角力,涉及政策方向與農業發展的多重考量。
《國土計畫法》以國土永續發展為目標,從105年開始頒布後,經過110年修法,二階原定時間延後一年公告;三階應二階延後一年啟動,再延二年公告,根據當初進度,《國土計畫法》將在114年5月正式上路。然而想像與現實的差距總是極大,有部分縣市政府的國土功能分區圖無法如期繳交;根據內政部公告資料,截至今年8月,已有11個縣市政府提送功能分區圖草案至內政部審議,其中也包括台南市。
2026年,新營將迎來南部第一座國家級圖書館「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暨國家聯合典藏中心」,相較於高雄、台南舊城區,更多的人都好奇,新營有何條件吸引國圖南館落腳於此?其實,新營曾是縣府行政中心所在地,從交通建設、產業規劃、社教文藝活動到生活機能,規劃完善齊備,縣市合併後仍是溪北重要行政區,最新的台南國土計畫更把新營與南科、台南市區並列,未來發展潛力無窮。
國土計畫法即將在明年 4 月 30 日正式上路,但實施過程中引發了不小爭議,多個縣市尚未繳交國土功能分區圖,造成整體規劃進度大幅落後,農民對於農地變更的憂慮也日益增加。藍綠立委紛紛提出延緩法案實施的要求,認為應該進行更多的溝通,確保各方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