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台灣居高不下的房價,民眾買房負擔日益沉重,淡江大學產經系教授蔡明芳直指金融監管單位應該負起最大責任,形容「金管會的責任其實比央行更大」,是房價居高不下的幕後推手。他批評公股銀行持續以低利大量放款給大型建商,面對建商囤地與囤房時卻未嚴格執行貸款管理,導致銀行不動產放款集中度高達 37.1%,讓央行祭出的限貸令成效不彰。
新潤興業(6186)長期深耕北台灣房市,去年雖受缺工影響,營收年減3成,今年則有5大案預計認列進補,對於房市,新潤指出,平均地權條例已塵埃落定,對於買氣影響已不大,但下半年還有總統大選,整體交易量難估測,但可以確定的是,價格不會跌,除非營建成本出現明顯回落。
13期重劃區腹地廣闊,房市題材多元,就連外地投資客也看好該區發展潛力,砸下重本囤地。根據實價登錄最新資訊顯示,樂田段146~148地號去年分別由2名北客買下,創下南13期土地單價新高。房市專家則指出,儘管目前建商已見縮手購地趨勢,但高資產族群仍有「抗通膨」需求,也讓13期重劃區土地行情扶搖直上。
央行13日邀集36家金融機構召開「強化銀行購地貸款風險控管措施」會議,要求銀行訂定內規,落實借款人依限動工興建,避免金融機構資金流供養地、囤地,明訂「一定期限」為18個月,超過未動工將按比例收回貸款或提高利息。
央行去年12月以來,已經第4次出手,展現對金融機構控管的決心,有助銀行降低授信風險,但近期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仍高,為強化管理銀行信用資源,避免流供囤房、囤地之融資,只好再祭四大限貸。對投資客來說,不僅貸款成數受到影響,連小型建商不能養地,只要購地取得,就要趕緊開發。
中央銀行今(16)日召開第4季理監事會議,再祭第四波房市信用管制措施,重點主要擺在降低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,並針對囤房與囤地進一步限縮貸款成數。專家認為,央行此舉已對槓桿操作過大的投機客帶來資金壓力,若搭配相關部會近期的打炒房措施,殺傷力將相當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