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中「假賠售」氾濫?專家:高資產族群資金調度非真虧本

台中市近期出現不少標榜陪售的物件,但實際追查多數案例仍是高於購入成本的溢價出售。(圖/記者莊亞築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莊亞築/台中報導
近期,台中高總價房地產交易平台出現大量標榜「賠售」的物件,以台中地區為例,相關資訊高達258筆。然而,實際追查總價排名前五大物件後發現,市場上所謂的「賠售」定義模糊,多數案例實為高於購入成本的溢價出售,專家分析,此現象反映了在高持有成本及金融緊縮政策下,高資產族群的資金調度策略。
在前五大高價物件中,僅有兩筆為帳面上的「真賠售」案例,其餘三筆均以高於原始購入成本的價格開價,市場分析,屋主多為在進行資金的重新配置而非認賠殺出。
如屋齡12年的聚合發獨秀,頂樓合併樓中樓戶別,原始購入價為新台幣1.7億元(2012年),目前開價約1.22億元,帳面價差超過5,000萬元,而屋齡10年的龍寶謙臻邸,現行開價9,880萬元,對比2015年1.21億元的購入總價,帳面虧損達2,300萬元。
然而,其他三筆物件雖標榜「賠售」,開價卻高於實價登錄成本。例如屋齡1年的「寶輝SKYTOWER」,目前開價8,850萬元,原屋主於2022年購入價為8,328萬元,帳面溢價522萬元;屋齡7年的仁山「山之道」開價6,188萬元,較入手總價5,663萬元溢價525萬元;而屋齡9年的「台中帝寶」高樓層毛胚屋,開價5,588萬元,對比2010年5,000萬元的入手價,亦溢價588萬元。這顯示這些「賠售」物件多是策略性的換手交易。
卓越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所長楊祥銘分析,這些被標示為「賠售」的物件多具備大坪數、高總價、品牌建商等特性。他指出,現行金融政策對於超過新台幣4,000萬元的高總價物件實施嚴格的貸款成數三成的限制,對於部分有資金周轉需求的屋主造成壓力,因此不如轉換標的追求更高投報。
楊祥銘進一步提醒,七期豪宅的房屋稅、地價稅、高額管理費及貸款利息等隱形持有成本極高,一般民眾應謹慎區分「出售價格低於實登成本」的實質賠售,與「未賺取足夠利潤」的資金調度,兩者定義大不相同。
七期資深房仲謝兒政也認為,豪宅買賣雙方多半具備較強的財務緩衝,真正出現急售、讓利的比例極低,大多數交易反映的是高資產階層針對市場變化的靈活資金配置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