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重土地利益、開發速度!都更案停滯難前 專家:整合業的角色正重新定位成關鍵推手
專家認為,都更整合業在智慧、綠與永續建築浪潮下,成了關鍵角色。(圖/記者洪麗馨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洪麗馨/台北報導
在氣候變遷、能源轉型與都市老化問題日益嚴峻下,「智慧建築」、「綠建築」與「永續建築」已成為全球發展趨勢。台灣智慧人居產業促進會秘書長梁孟涵指出,這股浪潮不僅改變了建築思維,也重新定義了都更整合業的角色,能有別於傳統開發模式,只著重土地利益與開發速度,因而導致都更案停滯不前。
由中華都市更新全國總會主辦的「第十二屆都更高峰論壇─都更整合論壇」,將於本月22日在台北市議會登場。根據統計,全台有超過五成建築屋齡已逾三十年,都市更新與永續建築的需求愈發迫切。
梁孟涵不諱言,「傳統開發模式往往只著重土地利益與開發速度,忽略社區永續與居民感受,導致許多都更案停滯或引發爭議。」如今,在「智慧」、「綠能」、「永續」的思維下,都更整合業的角色正被重新定位,它不再只是開發協調者,而是能成為推動新世代城市再生的關鍵推手。
「整合業不只是幫地主重蓋一棟房子,而是協助整個社區重生,打造更健康、更永續的生活環境。」梁孟涵說,如內政部啟動的「老屋延壽計畫」,以維修代替重建,協助老舊公寓進行管線更新、防水補強與無障礙設施改善,延長建物壽命,同時減少重建拆除所產生的碳排與廢棄物,這正是落實淨零碳排的實際作法。該政策與都更、危老並行,讓老屋延壽、社區再生、租賃市場活化相互補足,也開啟城市更新的永續契機。

台灣智慧人居產業促進會秘書長梁孟涵指出,都更整合業的工作正朝向跨領域專業整合發展。
除了政策面的推動,科技的應用更讓建築進入智慧時代。梁孟涵指出,透過物聯網技術與AI建築管理系統,現代建築已能達到節能、防災、健康舒適的智慧居住效果。例如導入智慧能源系統後,公共電費支出可顯著降低;智能居家系統則能自動偵測環境變化,提升安全與便利。「智慧建築讓住戶實際感受到科技改善生活的效益,也讓長者能在地安養。」
在綠建築與淨零建築方面,梁孟涵強調,這不再只是政府倡議或企業CSR,而是市場競爭力的象徵。「當建案具備綠建築標章、智慧建築評等或低碳認證,不僅能提高市場價值,也更容易獲得金融機構的綠色貸款支持。」
她指出,都更整合業的工作正朝向「跨領域專業整合」發展,現今的整合者除了懂開發,也要懂技術、懂政策,更要懂溝通,必須能協調建築師、機電技師、永續顧問與金融單位,共同規劃符合未來需求的建築,「這樣的整合者,就會是城市永續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。」
對地主而言,都更已不只是權益分配的問題,更應關心新建案的長期價值。「若能從規劃初期導入智慧與綠能設計,將帶來更高的市場報酬與生活品質。」梁孟涵指出,這樣的轉型思維,正是讓都更走向永續、共榮與長期穩健發展的關鍵。
隨著AI建築生命管理、碳權交易與永續金融逐漸普及,都更不再只是重建老屋,梁孟涵強調,那是重塑城市生命的工程,將生活方式與環境價值重塑,因此,當整合業能讓每個參與者看見城市進化的意義,那才是真正的都更成功。
